[ 作者:陈瑾 | 日期:2015年06月07日 | 浏览次]
“十二五”期间,陕西煤业集团对老化工企业实施技改升级,并积极布局煤制油、煤盐化、煤基甲醇深加工等新型煤化工项目,提升了化工产业的整体运营效率。
2014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时指出: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2015年12月2日,国务院决定,2020年前全面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
2016年2月,省工信厅发布消息,随着神华集团榆神60万吨烯烃项目建成,陕西煤制烯烃总产能将达到310万吨,成为全国煤转化工业中煤制烯烃第一大省;
日前,根据陕西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按照“稳油、扩气、煤转化”的思路,推进绿色开采、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煤炭转化率达到45%。
……
近年来,煤炭转化成为煤业发展的焦点问题。在全国煤炭市场需求不旺、产能过剩的形势下,大力发展煤化工无疑给身处寒冬里的煤炭行业带来些许温暖。那么煤炭转化是否能跨越这道门槛,破茧重生呢?
从“乌金梦”到寒冬期
十年一觉“乌金梦”,煤炭生产作为陕西能源的重要支柱,多年来煤炭产量位居全国第3位,正因如此,煤炭滞销、煤价下跌成为陕西经济之痛,现在网上点击煤炭行业,关联度最高的往往是“下跌”、“亏损”、“倒闭”,触目惊心的新闻标题扑面而来,时刻警示着人们,煤业已进入了寒冬期。
“煤业寒冬期,一是受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影响,国内主要用煤行业需求明显回落,二是新增煤炭产能的释放,打破了供需平衡,致使煤炭供大于需,从而造成了煤炭滞销,煤价下跌,三是进口煤炭增加对国内市场的冲击。”陕西煤业化工集团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陕西作为排名全国第三的产煤大省,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股寒潮的影响。
2015年来,全省工业经济低位运行,市场需求不足,企业经营困难,亏损加剧,能源产品量价齐跌,工业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能源工业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拉动率仅为0.5个百分点。根据能源产品新增产能预计,2016年能源工业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拉动率依旧偏低。
然而,我国的能源禀赋却是贫油少气富煤,决定了煤炭作为主体能源的地位难以改变。专家预计,即使到2020年,我国煤炭需求量47亿吨,仍占能源消费需求的60%左右。未来几十年,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
煤必须要用,但是不改变现有的利用方式,煤炭就没有出路。于是,探索出高效、清洁利用煤炭的方法,化解产能过剩,就成了破题之要。
转化,重燃煤炭消费市场
煤粉,是将原煤或精煤,研磨成以微米为单位的粉末状产品,较传统原煤有燃尽率高、微排放、清洁化、物理加工投资较小等优势,这是煤炭物理转化的一种。
“高效煤粉锅炉技术能够将煤炭燃烧效率提高到98%,每0.5吨煤粉,便可达到1吨原煤的热量。若用于城市及工业园区集中供热,与原煤比,每蒸吨热量节省燃料成本8%;与天然气相比,每蒸吨热量节省成本至少30%。”陕煤新型能源公司总经理方刚告诉记者,他们就将突破点确定在煤粉上。而这种模式,已经成为目前比较成熟的煤炭清洁化利用的途径和方法。
着力于煤炭物理加工利用及洁净煤技术开发,新型能源公司依托陕煤化集团主业优势,现已建成神木水煤浆厂、咸阳热能动力中心、张家峁锅炉改造和文家坡洗煤厂4个示范项目,参控股重组在建陕西、河北、山东、安徽、宁夏、福建等多个省内外集中供热项目。
“对于煤炭的转化,现在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一种如生产煤粉,就是通过物理加工,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家向记者解释道,“另一种是化学加工,把煤干馏、气化和液化,这种方式难度较大。”
但是,“煤炭大省”并没有在“难”上倒下。
“十二五”期间,我省在现代煤化工和精细化工等领域建成了4个大型煤制烯烃项目,10个煤制油项目,目前已形成榆神、榆横2个千亿级大型现代化工产业集中区。预计到2020年,我省将建成现代煤化工项目11个,转化煤炭5000万吨,形成约1000亿元的产值规模,将进一步提升陕西煤业在煤制油领域的实力,成为全国煤制烯烃第一大省。
近年来,煤化工产业是实现煤炭由单一燃料向原料和燃料并重转变的有效途径,几乎呈爆发式增长。陕西省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全省煤炭消费增加3078万吨,60%以上的增量来源于煤炭转化行业,有效缓解了工业和煤炭产业的下滑趋势,对工业经济的增长起到了正向拉动作用。
环境先行的果实
煤炭转化,不仅是发展的需要,也是环境先行的果实。
“改变我国终端能源的消费结构,减少煤炭直接燃烧量,减少因燃煤造成的环境污染,煤炭转化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石油供应的需求矛盾,对保障能源安全有重大意义。”延长石油集团董事长贺久长说。
兰炭是以榆林当地优质煤炭为原料,经干馏热解制成的优质清洁能源产品,具有高固定炭、高比电阻、特低灰、特低硫、特低磷等特点。兰炭燃烧排放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pm2.5总颗粒物等指标相当于优质无烟煤,部分指标优于无烟煤,完全可作为环保洁净煤进行推广应用。榆林是我国最大的兰炭生产基地,目前产能约5000万吨。
随着治污降霾和环境治理力度的加大,兰炭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据省工信厅测算,2015年陕西省兰炭预计产量接近3000万吨,除去传统市场外,约有1200万吨作为清洁燃料,将逐步进入冶金、发电、供热及民用领域,替代传统燃煤和冶金焦。
目前陕西兰炭已经销往京津冀地区,以及内蒙古、甘肃、宁夏、河南等省区。销往京津冀地区兰炭约150万吨,主要替代传统燃煤和冶金焦。另一方面推动兰炭在电厂、钢铁企业等领域的替代研究实验,着力拓展兰炭型煤的多用途利用。
兰炭的发展就是风向标,未来,煤炭转化将会更加关注生态环境,走高效率、低排放、清洁加工转化利用之路,让煤化工产业“三废”排放最小化。
“金守则”是挑战之始
“逢煤必转,逢煤必化。”这句话,已成为如今煤炭行业的金守则。
但就目前而言,由于需求量有限,产量提升速度相对较慢,造成普遍的开工率较低,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抗击风险能力较低,产能过剩、技术水平低、环境污染大、能耗高,甚至运输风险等都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一些新型煤化工也面临着产能过剩和产品同质化的困境。
记者从陕西省工信厅获得消息,预计到2020年全省煤制油产能达到1300万吨、煤制烯烃产能550万吨、煤制芳烃产能100万吨、煤制乙二醇产能60万吨、煤制天然气产能40亿立方米,年转化甲醇1800万吨、煤炭1.5亿吨。
“以煤制烯烃为例,大多数聚乙烯、聚丙烯都集中在少数几个通用料的品牌上,高端品牌、专用品牌数量很少。如果不尽快用高端化、差异化技术,高端煤化工产品也很快将面临‘产能过剩’和‘恶性竞争’的混乱局面。”专家告诉记者。
同时,虽然煤化工是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的一条重要途径,但由于在我国刚刚起步,依然属于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和高耗水的产业。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国家环境监管不到位,环境违法成本低,废水、废气处置费用高,导致煤化工企业排毒水、毒气的现象比比皆是。
实现煤化工行业真正意义上的“零排放”仍需努力,科学布局为首,走差异化、高端化和高附加值之路。煤炭转化是煤业东山再起的唯一路子,但要想让煤炭“破茧重生”还任重道远。(记者陈瑾)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