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雯散文——《劳动的滋味》-ag真人试玩平台
作为一个地道的农民的女儿,我从小就学会了干各种农活。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我们姐弟仨就从学生“变身”农民,除草摘豆卖西瓜,割麦放羊捡树枝,样样都不落。除了天阴下雨,农民一年到头都是忙忙碌碌,少有空闲的时候,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活,这些不同时节的劳作也练就了我们一身的“本事”。
家乡白水县是闻名全国的苹果种植大县,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苹果。我家也不例外,十几亩苹果园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所以父母总是格外精心地侍弄着。一枚苹果从开花到长成红彤彤的果子,中间要经历好几道的纯手工工序。疏花一遍,定果一遍,接下来到了五月份,就该套袋了。
套袋,顾名思义,就是给一个个枣子般大的绿果子穿上一层纸袋子“衣服”。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可以避免鸟虫的伤害,二是在袋子里长大的苹果口感更脆,品相也更好看。那些年的每一个劳动节,我们几乎都是在果园里度过。每年的这个时候,早晨五点多天刚蒙蒙亮,父母就起床一头扎进果园里,忙得几乎吃饭的时间都没有。父母不愿叫醒我们,等到我们起床赶到果园,母亲常常已经套完几百个袋子了,我们也赶紧加入了套袋的行列。
这些纸质的长方形袋子学名叫育果袋,比16开的作业本略大,一百个扎成一捆,三边封口,留一边开口用来装苹果,开口的一边粘了一根细小的铁丝用来封口。我们每个人的脖子上挂一个小布袋子,装上两捆育果袋,抽出一个来,搓开开口将袋子撑大,把苹果小心装进去,从开口两边折叠收口,最后收到苹果蒂处,再用袋子边上粘的铁丝折一下,将袋口封住,一个袋子就套好了。套上的袋子圆鼓鼓的,袋口严实,透气的小孔微微张开,说明这个袋子套得漂亮;如果袋子是瘪的,或者袋子下段的透气孔没有打开,说明套的不好;更有甚者,袋子没有套上去,反而把苹果蹭了下来,就更是得不偿失了。
那时候,尽管没有说出来,但我和姐姐常常暗暗比较看谁套的多。为了能多套几个,我心里鼓着劲,手底下不敢怠慢松懈。一天下来我总是能比姐姐多套几百个,回家的路上拖着酸痛的胳膊,心里却充满了小小的得意。
记得我刚结完婚的那一年,婚假专门留到五月份才休,为的就是能回家帮父母套袋。二十多天的假期,每天早出晚归,和父母泡在苹果园里,还有几个从村里请来的婶婶嫂子们一起套完了十万个袋子。那几个婶婶嫂子是计件算工钱,所以都练就了飞一般的速度。只见她们两只手上下翻飞,伴着“呲呲”抽袋子的声音,十来分钟一百个袋子就套完了,看得人眼花缭乱。印象最深的一个婶婶,模样清秀,是从陕南嫁过来的。以前从没有见过苹果树的她,婚后短短几年时间,就将自己家里的几亩果园管理的井井有条,还能腾出手来给别人套袋挣钱,甚至一天能套五千个袋子,她凭着一双勤劳的双手将自家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如今父母已经不种苹果了。随着农业自动化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里几十亩地的收种都变得简单,我们的假期也基本脱离了农业劳动,以休闲旅游为主题了。今年趁着五一假期,回家摘槐花、拾地软、蒸麦饭、包包子,每个人都直呼好吃。自己用劳动换来的果实,怎能不美味!
老舍先生说过:劳动是最有滋味的事情。以前不觉得,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深以为然。因为劳动的过程中无论出了多少力,流了多少汗,到最后收获的都是甜。(李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