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

员工天地 文苑拾萃

老家 老宅 老故事-ag真人试玩平台

发布日期:2016-05-11 11:36 来源: 作者:张庆东 浏览次数:次


1494071418428854.png

青山巍巍,绿水悠悠。两千多年前,诸葛孔明羽扇纶巾,“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留下了不朽的传奇。千载之后,中原沦陷。“十道金牌,撤师南还”,岳飞途经南阳,当晚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含泪啼血再书《出师表》,千古同心,震烁古今。这里就是我的家乡——南阳,一个镌刻传奇、写满故事的地方。因为南阳四围是巍峨挺拔的群山,地形似碗,古称“宛城”。所以,从西安回南阳,列车就像一条红色的巨龙,在绵延千里的秦岭中穿山洞过隧道,隆隆的声响似乎要唤醒大大小小的山神,时不时还可以看见山间点缀的皑皑白雪。

年关将近,说起春节,记忆里埋的最深的便是吃。对于我而言,成长的很多记忆都浓缩在食物中,那千丝万缕的记忆都离不开我的母亲以及我从小长大的大陕北。儿时春节的吃食远没有现在这般丰盛,然而,在我心中比现在更讲究,更有人情味。小年大扫除后,年味便伴随着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年货逐渐变浓,仿佛家家户户酿制的浑酒,因了春节的气氛,孩子们也都收捡了平日里那“进攻式”的语气,仿佛声音里有了黄米馍馍的香。

我家在南阳卧龙岗北三十里地的夏庄寨,寨西边有座山叫磨山,是我们这里每天日落的地方,如今各路神仙早已在山上安了营扎了寨,东边有条河直通景区兰营水库,寨中有口辘辘古井从未干涸,传说是东海的一个龙眼。史姓地主从夏家手里购得此地,在这里经营了数百年,几百间青砖大瓦房庄严巍峨,连成一片甚是壮观。我家祖上世代经商授业,同时不废农耕,是四棵树老家的名门望族,解放前,我爷爷跟曾祖父不对脾气,就和我奶奶一起挑着扁担,从四棵树老家流落到了夏庄寨。上世纪五十年代土改的时候,我家分得了史姓地主后院的两间青砖大瓦房,画梁雕栋,屋顶有个天窗,冬暖夏凉,建于光绪年间,据说是当年地主太太起居的地方。我就出生在那两间青砖大瓦房里,因为出生在午后,我的大嗓门一时间就引来了左邻右舍。我们的小学先前就设在史姓宅院的深宅大院里,前后两个院,也是画梁雕栋,清一色的青砖大瓦,我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小学时光。对小时候的我来说,一到晚上总觉得阴森恐怖,生怕从黑暗里蹿出来一个身着雪白衣服、伸着血红长舌头的吊死鬼来,一放学就从过道里一溜烟儿地往家跑。

六十年代末,我父亲二十岁出头,披红戴花,从史家宅院光荣入伍,在革命老区——山东当了八年兵,在那里入了党。前几年他还说,只要小日本胆敢入侵,他照样拿起武器上战场。复员后,父亲当了民兵排长,后又当了生产队队长,大搞计划生育那会儿因不愿残害生灵,在母亲的劝说下自动卸任,从此与黄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父亲当兵那会儿,正值数九寒天,天上飘着雪花儿,四棵树老家的四爷爷怀揣父亲的照片,来回好几趟提着靴子趟过冰冷的河水,来到我外婆家,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硬是把从未谋面的父亲和母亲撮合到了一块儿。四爷爷也是一个传奇人物,当年被打成了“右派”,只身前往北京告御状,硬是给自己平了反,摘掉了高帽子。不足二十岁、从未出过远门的母亲,初生牛犊不怕虎,只身出南阳,到洛阳,去郑州,再转车到徐州、济南、荣城,坐了火车坐汽车,乘船之后再坐马车,好不容易才到父亲所在的马上部队,终于见到了心上人。几十年过去了,最让母亲难忘的,就是热情的山东老乡、听不懂的鲁东方言、又大又圆的苹果,还有刮得沙石满天飞的海风。父亲和母亲的大婚就结在了那两间青砖大瓦房里。初中毕业的母亲,婚后没几年就被村里聘为民办教师,教学前班,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执教二十多年,以公正严明著称。再调皮捣蛋的娃儿,在我妈这里总能被调理得服服帖帖。我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我妈,我跟小朋友们吵嘴打架我妈从不偏袒,打小我就领略了什么叫“慈父严母”,不过我的学习一开始就很好地打下了根基。

家乡南阳的发展一日千里,矮旧破败的老房子拆了,高楼大厦建起来了,马路拓宽了,现代化的东西一股脑地涌进了曾经封闭的南阳盆地,人们的精气神儿明显不一样了。史家老宅也被市博物馆纳入了管辖范围,划归兰营水库景区,经过整修后,将以“史家大院”为名开门迎宾。不过,岁月不饶人,曾经高大魁梧的父辈已是满头银发,不禁令人心酸,我也意识到必须挑起家庭的重担,担负起社会的责任,沿着父辈们的足迹,一步一步坚定的走下去……(张庆东)




编辑:caoyating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