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

员工天地 文苑拾萃

苏祎琳杂谈——《从读〈论朱湘的诗〉谈起》-ag真人试玩平台

发布日期:2021-02-20 08:40 来源: 作者:苏祎琳(甲醇中心操作员) 浏览次数:次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作为小说家的沈从文名气太大了,以至于把他的评论家、文学史家的身份在无意识中就被淹没了。查阅一下现今的各种文学史教材或是专著,沈从文的作家评价极少被引用。其实他的评论数量还是不少的,现在我们所读到的这一篇《论朱湘的诗》就引自于沈从文的文论《沫沫集》。

在我们谈《论朱湘的诗》这篇文论前,我想先就《沫沫集》做一下简单的介绍。《沫沫集》中的论文多写于1930年11月至1931年4月,当时的沈从文正在武汉大学讲授现代文学课程,而这些论文大都是讲稿的改写。因为是以讲课的形式,所以其中的诸多内容都已经经过了一定程度的沉淀,故对于所评论作家的作品就带有了某些历史评说的性质,这一点和一般的即时评论是有区别的。面对三十年代“革命的浪漫蒂克”和左翼文学的兴盛,沈从文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人生思索和审美追求,我们可以从阅读这个集子的过程中感受到时代主流之外的另外的一种声音,尽管微弱,却也显出对于文学的执著与追求。在我国传统文学批评中,风格评论一直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但是在现代文学的批评中却日渐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众多的评论家都在追求比较科学性的批评方法来剖析作品,而沈从文却坚持着用风格来评判某位作家以及其作品,同时更擅长于在评论文章的开头以寥寥数语就将评论对象的总体风格特征加以提示。带着这些已知的背景知识,我们走进沈从文《沫沫集》的其中一篇《论朱湘的诗》。

论文以“使诗的风度,显着平湖的微波那种小小的皱纹,然而却因这微皱,更见出寂静,是朱湘的诗歌。”一句话开头,将朱湘的诗歌的总体风格为读者做了提示。在大多数的情形下,一个评论家评论别人,更多的是在表达自己的艺术追求和审美准则。阅读沈从文的大量作品之后,我们会有这样的一个基本印象,寂寞孤独的沈从文是那样渴求精神世界的自由,和谐与充实,渴求人性的健全。他将文学作为对抗和逃避所不愿合作的现实的屏障,而进入自己的幻想和梦境之地。这一理想在朱湘的诗歌作品当中找到了慰藉,故他说“能以清明无邪的眼观察一切,能以无渣滓的心领会一切。爱,流血,皆无冲突,皆在那名词下看到和谐同美,因此作者的诗,是以同这一时代要求取分离样子独自存在的。”而对于他自己如何在文学中融入自身的审美理想,沈从文也通过对朱湘诗歌的解析表达出来:“一切人的梦境的建设,人生态度的决定,多由于物质的环境,诗人的梦,却在那超物质的生活各方面所有的美的组织里。”

诚然,沈从文并没有摒弃必要的理知分析。对于朱湘在诗歌中那炉火纯青的传统旧体诗词的融化,他说到“朱湘的诗,保留的是‘中国旧词韵律节奏的灵魂 ’破坏了词的固定组织,却并不完全放弃那组织的美,所以《草莽集》的诗,读及时皆以柔和的调子入耳,无眩奇处,无生涩处。”比起同时代的多数作家,沈从文是更耽于幻想,也更趋向古典的。所以在论及朱湘诗歌对于中国韵文所有辞藻的处置“皆见出了死去的辞藻,有一种机会复活于国语文学的诗歌中”,在音乐方面的成就中,则“在保留到中国诗与词值得保留的纯粹,而加以新的排比,使新诗与旧诗在某一意义上,成为一种‘渐变’的连续,而这形式却不失其为新世纪诗歌的典型,而给予朱湘的诗‘可以说是不会使时代遗忘的诗’如此具有历史眼光和文学史意识的断言。世界总是处于无奈的悖谬之中,沈从文接着指出朱湘的诗成于此亦败于此:由于“作者运用辞藻和典故,作者的诗,成为‘工稳美丽’的诗,缺少一种由于忧郁,病弱,颓废,而形成的扩悍兴奋气息,与时代所要求异途”而不可避免的寂寞了下去。

在对作家的风格的勾勒中,沈从文总是会连带指涉作者的人格,在论及朱湘诗歌的同时也指出了由于作家人格的对于其作品或优或弱的影响。他在文中讲到“作者在生活一方面,所显出的焦躁,是中国诗人中所没有的焦躁,然而由诗歌认识这人,却平静到使人吃惊 。”那个时代是“把生活欲望,冲突,意识于作品中,由作品显示一个人的灵魂的苦闷和纠纷”,而朱湘的诗中“却缺少那种灵魂与官能的苦恼”“生活使作者性情乖僻,却并不使诗人在作品上显示纷乱。作者那种安详与细腻,使作者的诗,在一个带着古典与奢华而成就的地位上存在,去整个的文学兴味离远了。”寥寥数言却道尽诗人之诗在当时未能受宠于时代的重要决定因素。

经过了这样一番的解析与评点,沈从文在论文的结尾以这样的论断“他那成就,也因此只象是在‘修正’旧诗,用一个新时代所有的感情,使中国的诗在他手中成为现在的诗。以同样的态度而写作,在中国的现时,并无另一个人。”点出了朱湘及其诗作对于中国新诗史的全部意义,同时也结束了全文。

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深刻了解了新诗史上的又一位诗人,同时也从中窥见了沈从文自身的审美标准与追求,而以此再切入对于沈从文的种种研究中,或许会有更独特的见解,那么就从阅读《读朱湘的诗》而进入《沫沫集》,从而更贴近沈从文吧。(苏祎琳)



编辑:管理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