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

员工天地 文苑拾萃

品“原汁” 尝“原味”-ag真人试玩平台

发布日期:2018-06-15 08:22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次


1529022060934650.jpg

端午,又称重五、重午、端阳节。说起端午节,那绝对是国人最熟悉的节日了,因为举国上下,人人皆知。然而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端午节又是无比陌生的,因其说法众多、仪式多样、地域差异而被逐代淡忘。今日,让我们伴着棕情艾意去品读一番端午节的“原汁原味”吧。

谈及端午节的来历,大多数人跌入了口口相传效应的旋涡,都认为端午就是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至于历史考究,就有点模糊不清了。但实际上,端午节最早一直是作为祛除病瘟、躲避兵鬼、驱邪禳(ráng)灾的吉祥节日传下来的。而在端午节的活动中,像自古以来汉族用五彩丝缠粽子、缠手足腕、用楝(liàn)叶包米粽,采插艾叶、菖蒲,取蟾酥,涂饮雄黄酒,调制朱砂酒,采多种草药,张挂钟馗画像或避邪符印等等都和纪念屈原无任何联系,只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而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为端午增添了一缕政治色彩。

也有传说,即在今长江中下游一带,有些地方(江浙等地)把端午节看作是纪念伍子胥或纪念越王勾践及孝女曹蛾的民俗节日,更为端午注入了地域特色。当然,也有纪念介子推之说,但记载较少。

然而不论是以上哪种端午学说占据统帅地位,亦或各学说齐开同放,但端午节的饮食习俗——吃粽子,却穿越历史长河经久未变。粽子,古称角黍(shǔ)。最早是用新竹筒盛米煮成筒粽,后来才改用楝(liàn)叶、菰(gū)芦叶、竹叶、芦苇叶裹粘米成尖角心形状,煮熟后食用。因为农历五月初五,多是夏至前后的节气,恰好是寒气终于消尽,热气达到饱和的仲夏季节。此时阴阳相互裹胁、均匀调和,在这个节日里食用粽子,取阴阳包裹之象,也可从中品验这个节日暗含的阴阳均和之风味。而且粽子的种类也是有讲究的:北方以包小枣的枣粽居多,而南方除枣粽外,还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的粽子,多以浙江嘉兴粽子最具代表。可见枣粽在南北方都极为“受宠”,说起缘由,除了味觉的忠睐外,多因其谐音为“早中”,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

据悉,现在北方有很多地方,在孩子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讲究的家长还要做枣粽给考生吃。因此,千百年来,食粽习俗在中国盛行不衰,并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除了多彩的传说、让人生馋的粽文化外,娱乐健体也是端午节的一大特色。我国北方各民族因河流较少而无端午节竞渡的习俗,但是,在辽、金、清各朝历史上都有端阳节契丹族、女真族和以后的八旗将士驰马射柳、打马球的竞技遗俗。如今,南方的龙舟竞渡活动已经发展成为国际赛事。而北方随着封建帝国的灭亡,原属于八旗兵将的骑马竞技活动,并没有传入民间,自然也就随之自消自灭,使北方的端午缺乏应有的热烈气氛。民间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代。但史书记载,赛龙舟更倾向于为纪念楚大夫屈原而兴起,是为屈原招魂,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正如人们常说的: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就像贴上一道灵符,可以趋利避害。在端午节前几日,大人们一般会将艾草绑成一束,然后插在门楣上,或是在门楣两端分别插上一根艾草。艾草代表招百福,插在门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体健康。另在中国古代有崇敬五色(青、红、白、黑、黄)之说,人们视五色为吉祥色。因而,端午节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在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并且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而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随着岁月的逐代更替,很多习俗已被渐次淡化,但在北方多数地区仍有挂艾草,佩香囊,系彩丝的习俗,但具体细节并不那么详实了。

经了解,在渭北平原某些村庄还沿袭着这样的习俗:快到端午的时候,娘家人会择一风和日丽之日,用洗晒好的粽叶精心包起枣粽,通常按量(一家准备10枚,并用芦苇叶串起来,取十全十美之意)包好、煮熟。期间,老人会早早为孙儿做好相应属相的香包(或称荷包,内含香草、雄黄等中药成分),和粽子一并送至女儿家中,祝福女儿一家平安,孙儿健康快乐成长。

端午渐近,你对这个节日的记忆更新了吗?让我们静下心来,慢下一拍,轻触心灵的按钮,静静品味节日的浓重,细细体验阴阳均匀的时令,层层剥开母亲送来的“十全十美”香粽,最后再轻轻为儿女系上一缕彩丝、佩上辟邪香囊,为生活增添一种“仪式”感,让节日本色点亮四周。(陈蕾蕾)




编辑:admin
网站地图